徐芳芳 郭宇
2025年3月7日,93岁的关灵凤溘然长逝。这位用七十余年光阴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艺术家,最终化作一缕清音融入她挚爱的祥符调里。
犹记得2013年的春天,一位银发老人拄杖端坐台下。当弟子徐俊霞在“纪念豫剧大师陈素真诞辰95周年专场”唱响《宇宙锋·装疯》时,老人布满皱纹的眼角泛起泪光。这泪光里叠印着她1942年在狮吼儿童剧团晨雾中的踢腿下腰、1952年在化妆间摸索眉笔的颤抖指尖、1982年在京城长安戏院收获的雷鸣般的喝彩声。种种思绪辉映着此刻舞台上游龙惊鸿般的水袖翻飞,最终凝成祥符调艺术永不熄灭的薪火。
10岁入科苦学艺
关灵凤,又名关二凤,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自幼家境贫寒,于1937年逃难至西安。1942年,10岁的关灵凤进入豫剧改革先驱、剧作家、革新家樊粹庭创办的狮吼儿童剧团。在著名豫剧小生常警惕、京剧艺术家韩盛岫的严训下,每日闻鸡起舞。别人练3遍刀花,她练30遍;别人吊嗓两刻钟,她顶着晨露练到日上三竿。仅3个月,她就掌握了乌龙绞柱、窜毛等高难度毯子功,更以《秦雪梅吊孝》一曲一鸣惊人。12岁的关灵凤连演一个月嗓子不噪不哑,被观众誉为“金嗓钢喉”。3年后,在樊粹庭的引荐下,关灵凤遇到“豫剧皇后”陈素真,被陈素真收为第一代弟子并得赐艺名“关灵凤”。陈素真将《三拂袖》的水袖技法、《霄壤恨》的悲怆唱腔倾囊相授于关灵凤。1952年,这只“西京金凤”飞回汴梁,在和平戏院首演即轰动古城。正当她振翅欲飞时,命运的阴霾悄然逼近。
盲眼演绎白娘子
1952年,视网膜神经萎缩的恶疾让正值芳华的关灵凤双目近乎失明。当所有人都以为这颗新星将黯然坠落时,关灵凤在黑暗中摸索出一套“听声辨位”的盲演绝技。弦索振动的频率与锣鼓敲击的方位,在关灵凤耳中化作无形的坐标,她凭借对节奏和韵律的敏锐感知,重新回到舞台中央。随着《雷峰塔》开场锣鼓声的响起,关灵凤的步点分毫不差。白素贞的悲切凄美被关灵凤演绎得催人泪下,台下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惊叹她的表演“比明眼人更传神”。1956年,在河南首届戏曲会演中,关灵凤更以全盲之姿凭借《三上轿》摘得演员一等奖。
京城震动传凤鸣
1982年春天,长安大戏院被一场艺术奇迹点燃。关灵凤率领开封市豫剧团进京,以全盲之姿连演7场《三上轿》。当崔金定“三别夫君”的悲腔响彻剧场,北京的观众惊叹祥符调的九腔十八调竟能在盲艺人喉间迸发出如此震撼力。次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她,没有离开舞台》,让全国观众了解了这位特殊艺术家的台前幕后。视力全失的关灵凤依然能精准把握《春秋配》中姜秋莲的含蓄、《佘太君点将》中百岁老将挂帅的铿锵,形成高亢清丽、婉转如泉的独特声腔。
薪火相传守初心
关灵凤作为豫剧陈派艺术的坚守者,用一生践行着艺术传承的使命。关灵凤从豫剧一团到二团,从舞台中央到兼任开封戏曲学校副校长的岗位,300余名梨园新苗在关灵凤手下开枝散叶,弟子徐俊霞更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2006年,74岁的关灵凤被授予“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2009年,关灵凤收张秀党、庞笑天、关小凤为徒;2018年,又收马晓雅、张秋艳入门,始终亲授技艺。2016年,为筹备陈素真百年诞辰相关活动,关灵凤带领徐俊霞逐字打磨《宇宙锋》经典唱段,她用布满皱纹的双手为徐俊霞示范水袖技法。她还培养出李红玲、武惠敏、丁玉花、殷永霞等得意门生,其中李红玲曾担任开封市豫剧团团长。2019年秋,88岁的关灵凤收豫剧知名演员金丽丽为义女,听说金丽丽要把《三上轿》拍成戏曲电影,她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从青丝到白发,七十余载岁月里,这位老艺术家用生命传承陈派艺术,在戏曲传承的长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灵凤的一生以苦难淬炼艺术,用黑暗点亮舞台。当第一缕晨光穿透相国寺的飞檐斗拱时,戏迷们仿佛又听见那只穿越霜雪的凤凰在时空深处清越长鸣。关灵凤是狮吼儿童剧团和陈派艺术孕育的佼佼者,是开封近百年来辉煌灿烂的古都文化和戏曲繁荣的见证者,她的传奇人生将激励后辈在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中不断进取,为繁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
徐芳芳,河南省剧协戏剧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音乐学院副教授。
郭宇,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