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艺术鉴赏 总第9228期 - 2025-02-15 编印

王帖惟余伯远真
​——读东晋王珣《伯远帖》
刊发日期:2025-02-15
作者:

张德卿

乾隆皇帝酷爱书法,他得到三件至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他把这三件宝贝安放在一室,取名“三希堂”,经常来此处欣赏把玩。

王羲之、王献之是父子,书圣父子的“二王”书风影响着中国书法近2000年的发展传承。那么,王珣是谁?是书圣家族的成员。王珣是王羲之的远房侄子,传承了王家的书法基因,艺术水平极高。 

《伯远帖》是王珣的手札,只47个字,内容是:“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大意是:堂弟王穆伯远,在家里诸多兄弟中最为出色,他生前深受众兄弟的尊重,因为体弱多病,一直想优游自在地生活。当初事业刚刚有起色这样的事就发生了,没能达成愿望。和他的分别好像在昨天,却又像是古今之遥,见一面太难。 

《伯远帖》用笔自然流畅,笔法灵动、变化丰富,富有节奏感,展现了行书的自由与灵动,字形结构疏朗、错落有致、布白得当,给人以开阔之感。字体欹侧多姿,增强了动态美。《伯远帖》整体风格清逸,兼具古朴与典雅,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王珣的个性与魏晋风度。作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伯远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董其昌对该帖的评价是:“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从书法专业角度来看,《伯远帖》即便和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帖相比,也不怎么逊色。推崇“二王”的米芾说:“观其下笔,力变右军父子。”但王珣的名气远不如他的书圣父子亲戚,他们的光芒太耀眼,以至于《伯远帖》在乾隆皇帝那里,只能安放在“三希堂”的角落。 

其实,按文物价值来论,《伯远帖》最珍贵。 

书法史上早有观点,王羲之是没有真迹传世的,最受乾隆皇帝青睐的《快雪时晴帖》是唐人摹本,而《中秋帖》是米芾临摹的,只有《伯远帖》是真迹。而且,作为中国书法最为重要的晋代,只有《平复帖》(作者为西晋陆机)和《伯远帖》是传世真迹。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曾为此专门写了一首诗:“王帖惟余伯远真,非摹是写最精神。临窗映日分明见,转折毫芒墨若新。” 

从东晋开始,书法圈已经开始形成,且影响深远。王氏家族除王羲之、王献之、王珣外,王珣的父亲王洽也擅长书法,王羲之赞王洽“弟书遂不减我”。王珣的弟弟王珉也善书,生前名气比王珣还大。王珣的孙子王僧虔,也是众所周知的书法名家。王羲之的另一个儿子王徽之也擅长书法。王徽之的后人、僧人智永也是书法名家,他的传世法帖《智永真草千字文》成为后世临习的范本。智永的书法艺术传授给他的弟子虞世南,唐太宗李世民喜欢书法且迷恋“二王”,正是因为受了虞世南的影响。 

尽管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家族有很多法帖传世,可不容置疑的是,《伯远帖》作为真迹传世是无比珍贵的,被奉为“天下第四行书”。此帖曾被北宋内府收藏,著录于《宣和书谱》;明、清又经董其昌等人收藏,著录有记载;清亡后,末代皇帝溥仪从故宫带出,再次流落民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伯远帖》与《中秋帖》在香港出现;1951年年底,国家以重金将这两件国宝收购回来,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返回上一页 总第9228期 - 2025-02-15 编印

您查找的关键字为“健康”,为您找到以下文章: